发布日期:2024-07-29 18:27 点击次数:125
1955年,新中国进行了一次公平、公开、公正的大授衔,绝大多数人都是满意的。
当然,毕竟被授予军衔的人有那么多,也总会有一些看似不太合理的地方,所以如今在网上经常有人争论谁是被授高了或授低了。
要说授低,很多人都会提到“萧克”这个名字,毕竟他曾是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、八路军120师副师长、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、第四野战军参谋长。
这些职务每一个都非常显赫,尤其是八路军副师长一职,要知道八路军三个师其他五位正副师长都是元帅。
有这个对比在,如今许多网友都觉得萧克是被授低了。
可事实上,评衔小组对萧克的军衔问题,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,综合各个时期的表现来看,他被授予上将挺合适。
资历是他的加分项,但两次站队错误、两次给了机会没把握住,也是他的减分项。
最让人惋惜的是在抗日时期,萧克离开了贺龙、关向应,独自去开辟冀热察根据地。
如果他能发展得好,完全可以像聂荣臻那样坐镇一方,这样他的军衔肯定能往上提。
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萧克挺进冀热察失败了,后来还将精力耗费在其他方面,使得最终麾下部队番号都被取消、他本人还被不点名批评。
当时的萧克究竟是怎么样的表现?为何没取得想要的结果呢?
抗战时期,我党发展极为迅速,各个方向都急缺干部。
如此背景下,为避免浪费人才,八路军三个师的副师长都独自领军发展。115师聂荣臻开辟晋察冀、120师萧克负责冀热察、129师徐向前去支援山东。
这里面,晋察冀、山东后来都成为重要根据地,但萧克却没能打开局面。
并不是说冀热察没有群众基础,相反,其中非常重要的冀东区域还有过一次大暴动,遍及20多个县,发展出数万冀东抗日联军武装。
虽然暴动最终失败了,但至少说明当地百姓是愿意站起来反抗日寇的。
主席正是看中了这一点,便先派遣宋时轮、邓华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前去冀东支援,失利后,又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再度前往。
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出任司令员兼政委,同时主席还让萧克担任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,等于是给予他党政军大权。
由冀东、平西、平北三大区域组成的冀热察面积很大,只要萧克能站稳阵脚并顺利发展,那又会是一个“晋察冀”。
萧克也踌躇满志,出发前特别赋诗一首:建立挺进军,深入敌心脏。放眼冀热察,前途不可量。誓要大干一场。
1938年12月初,他率领一百多名从中央党校、抗大毕业的干部,离开了长期共同战斗的贺龙、关向应,开始独当一面。
1939年1月,萧克一行抵达平西,用很短的时间就理清目前麾下的军事力量,主要由邓华支队、宋时轮支队、冀东抗日联军三部分组成,总兵力将近8000人。
这三部分其实都跟冀东存在着一定的关系,邓、宋支队都曾去支持冀东暴动,抗日联军则是冀东暴动后并入革命队伍的,总司令由高志远担任。
然而萧克担任不久,却把麾下三支武装力量都整得离心了,这主要跟高志远有关。
高志远出生在冀东滦县多余屯村,长城抗战后勇猛拉起民团抵御日寇,还单枪匹马刺杀过汉奸刘佐周,在当地很有威望。
全面抗战爆发不久,高志远跟李运昌等人掀起了冀东大暴动,由他创建并领导的“冀东抗联第一路”军有2.49万人。
也是因为他搞出了这么大的声势,八路军才派遣邓华、宋时轮组成第四纵队前去支援。
可惜的是冀东地区位置太过重要,是华北的咽喉,日寇随即调动大量日、伪军前来围攻,冀东抗联和八路军第四纵队无奈向平西转移。
冀东是高志远的家乡,麾下士兵也多为冀东子弟,所以他离开前承诺:冀东抗联只是暂时撤往平西整训,等明年开春还打回来,如不回来对不起冀东的父老兄弟。
撤退的路上,冀东抗联损失惨重,抵达平西时仅剩3000人左右。
幸存的战士们都有很强的乡土观念,在平西驻扎一段时间,迟迟未见反攻迹象,就请求高志远率部打回去。
高志远也有这个想法,便向刚到任的萧克提出申请。
故土难离,这是人之常情,然而在萧克看来,自己才到平西你就要走,是要给下马威?再加上日军当时已暂缓南方攻势,再往冀东打,风险太大,萧克就拒绝了。
没多久,地下党员陈飞向萧克报告,说高志远对平西八路军的领导心怀不满,想带部队脱离挺进军,撤出平西。
并且高志远正在和日本人秘密谈判,还跟“准备出山组织伪军”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积极联络。
萧克听后非常惊讶,立马将高志远抓了起来准备处决。
邓华、宋时轮都跟高志远并肩作战过,明白对方不是那种人,便特意找到萧克说情,可没有效果。
从后面的实际情况来看,高志远联络日本人和吴佩孚想当伪军,属于子虚乌有。
吴佩孚自己后来就是不愿意屈服于日本人才被暗杀,高志远又怎么通过他去投敌呢?
高志远的死,给冀热察挺进军内部造成了很大的裂缝,不久宋时轮和邓华都脱离挺进军,冀东抗日联军也跑了大半,仅剩一千多人。
如此一来,萧克手里就没多少人可用了。
往后的几年里,由于日寇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“扫荡”,冀热察挺进军生存更是艰难。
平西、平北、冀东,萧克实际能站住脚的只有平西一地。
然而这里土地贫瘠,粮食产量不高,养不起太多军队,不得已萧克只好把麾下的6团调到北岳,减轻当地负担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萧克把精力转移到了写小说一事上,在平西的几年造成了20多万多字的手稿。
加上之前写好的,他的成作共有40多万字,初拟名为《罗霄军》,后改成《浴血罗霄》。这本书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过不少奖。
写小说是很耗费精力的,构思、撰写、修改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,萧克这样做有些本末倒置,也把这次机会浪费掉了。
1942年2月,冀热察挺进军番号被撤销,冀东、平西、平北归晋察冀直接领导,萧克调任为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。
后来晋察冀军区给出过结论:
三年来,平西根据地的建设,缺乏对平西情况的透彻了解,没有详细与系统的调查工作,因而缺乏精细的计划与坚持根据地的长期打算。房涞涿平原产粮多,是平西的仓库,平西在军事上控制这块地区两年以上,但党的工作与群众工作,都没有打下最低基础……
这算是不点名批评萧克了,所以他沉寂了一段时间,待解放战争之初才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。
这时晋察冀的情况跟华东很像,只要萧克打出跟粟裕一样耀眼的战绩,那华北后来说不定能组建个“第五野战军”,他本人也可以再上一层楼。
只可惜,他们的对手是傅作义。
接连吃了几个败仗后,萧克也没了领军机会,被调去搞教育。
直到四野入关,才重新担任企业参谋长,这时大局已定,他也缺乏了能立下重大战功的大战经历。所以,最终在1955年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。
两次重要机会,但凡他能把握住一次,那情况就不同了,可惜...
发布于:天津市